悟空传奇

《悟空传奇》引领生态日

作者:发布/更改时间:2017-03-10 21:40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当下中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两会”是汇集民意、集聚民智并有效地将民智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体制性平台,因此,“两会”层面上的“生态建设”必将溢出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制度性的成果。笔者认为,今年“两会”的成果应该包括,由全国人大作出决议:将3月12日的“植树节”提升更名为全国“生态日”。

  “生态日”的设定不是对“植树节”的遗忘与否定,而是对以“植树节”为意蕴的中华民族生态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扬。也许有很多人会从直观的角度提出,将承载着中国人千年生态文明成果并蕴涵着对孙中山先生缅怀之情已经深入国人内心的“植树节”更名为“生态日”会造成一种历史性的遗忘。其实,这种提升更名更具有历史意义,是一种文明的传承,是一种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绵绵流长图景中的一次升华。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任何组织意图的植树活动和国家层面“植树节”的设立,皆有着独特的生态文明观的指引。据了解,中国古代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传统,有组织的植树活动是源自官道美化与涵养水土,近代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则是荒漠治理的需要。因此,人类植树活动都是出自生态建设的本意,由此而形成的生态意识也是原始性的。因为当时的客观情况与历史条件并没有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所以这种原始性的生态意识聚焦在通过植树活动达到生态修补的层面上。由此可见,以植树活动为代表的人类生态文明观是一种朴素的并为广大民众认可的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态建设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生态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也更加丰富,提升更名就显得顺理成章。

  “生态日”是当今中国生态文化板块中的“图腾”标记。在中国生态文化发展史中,大禹治水、都江堰工程和黄河治理都成为生态建设中的标志性事件。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并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因此,秉承着“植树节”所有生态文明意蕴而来的“生态日”理所当然涵括了历史性的文明成果,也即将成为中华民族构建的新时期生态文化板块上的“图腾”标记。

  “生态日”的本质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高品质的价值旨归,是先进文化的显著载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是中华民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应该说是中国人在各个阶段的生态建设进程中自觉与“天人合一”这一**完成了“合意”,成为中国民族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发展实践。马克思强调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人”,强调人、自然、社会共同共存,因此,马克思倡导的生态文化就是对人类生存的观照。由此可见,“生态日”的价值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结合体,其价值品质应予以彰显。

  那么,设立全国“生态日”的现实意义又当如何认知呢?

  “生态日”的设立有助于见证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应该需要横跨中国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两个历史时期,当前我们正处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交叠的时代,工业化带来的生态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事实,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具有突出意义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生态文明的进步,生态文明的进步必须要有见证人,“生态日”的设立就为每一个中国人有机会见证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窗口。

  “生态日”的设立有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中华民族价值信仰凝聚的历程。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停留在精英分子的层面,停留国家号召的层面,民众的践行总是一个难点,但却又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面。就建构中华民族对生态文明的价值信仰而言,通过全国人大设立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生态日”必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生态日”的设立有助于彰显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也是中华民族自身发展史上值得一书的盛举。这里面当然有面对现实困局的勇气,更是我们党对人类命运、人民福祉和生态价值的科学认知。因此,我们党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具有科学底蕴,更具有傲骨风范,理应设立“生态日”将之弘扬光大。当下的中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风沙、战雾霾、治污水,其心之坚、其力之齐、其势之壮,当设“生态日”以记之。

  “生态日”的设立有助于规范各类群体生态行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生态修复的关键期,生态矛盾成为了小康社会建设的一大矛盾,民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待很迫切,对党和政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为关键的是上下同心、同欲同为,特别是企业与民众层面的践行显得尤为关键。设立“生态日”就是为了号召大家从自我做起、从自我规范开始,唯有如此,才不至于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生态日”是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载体。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局限于国内,我们还承担着世界性义务。在没有任何国际援助的情况下,我们自主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我们也快速地批准了加入《巴黎协定》,这都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也正是这种担当,使得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中国设立“生态日”具有示范效应,有助于掌握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