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战争》二战英杰之美国篇(一)
硝烟弥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当然是展现各国名将个人实力的绝佳舞台。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传奇二战英雄都有着不同的个人风格与魅力,有的传奇一生,有的性情乖戾,有的平淡一生。让我们一起来瞻仰这些风格迥异,却又戎马一生的二战将领吧!
艾森豪威尔
美国第34任总统,二战期间担任盟军在欧洲的最高指挥官,1944年至1945年负责计划和执行监督进攻维希法国和纳粹德国的行动。
事实上,艾森豪威尔的先祖恰巧是德国人,是美国的早期移民。他的父亲庸碌无为,母亲却是一位精明能干、个性坚韧的女子,在她的管教下六个儿子都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就。艾森豪威尔毕业于西点军校,与他同届的毕业生中出了56位将军,被称为“将星云集之班”。艾森豪威尔以参谋身份进入美军高层,他不但具备精准的战略眼光,还非常擅长外交和协调工作,这在美军将领中并不多见。每当遇到关键性事件,比如在诺曼底战役的制空权问题上,他又能保持冷静坚定,甚至不惜提出辞职来坚持立场。这种独特的指挥风格让他在出道不久就带领美军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而他本人仍然头脑清醒,拒绝了蒙哥马利抢占柏林的建议,按雅尔塔会议的决议让苏联攻占柏林,维护了与苏联的合作关系。
艾森豪威尔为人随和,没有将军架子,对繁文缛节不以为然。士兵们说他是个“通情达理的上司”,记者们则称颂他为“平民将军”。他依靠二战中的功勋与平易近人的特质获取了民众广泛支持,于1952年赢得总统大选,并在连任两届,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总统之一。
巴顿
巴顿将军全名小乔治•史密斯•巴顿,美国陆军4星上将。
巴顿相信灵魂转世的说法,认为自己是从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军团战士、拿破仑麾下元帅、古希腊重甲步兵等多个著名、善战、勇敢,不同时代的军事角色转世而来。他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呈现出鲜明的个人性格特点,以在二战欧洲战场先后指挥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而闻名。他作战勇猛顽强,指挥果断,富于进攻精神,善于发挥装甲兵优势,实施快速机动和远距离奔袭,被部下称为“血胆老将”。
艾森豪威尔给巴顿下结论说,他有一种“非凡而又残酷的推动力”。英国亚历山大元帅评论说:“巴顿是一个推进器,随时准备去冒险,他应该生活在拿破仑战争年代——他会成为拿破仑手下一位杰出的元帅。”德军的布卢特里特将军写道:“我们对巴顿将军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盟军中最敢作敢为的‘装甲兵将军’,一个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创造性和雷厉风行的人。
1945年12月9日,巴顿在外出打猎时突遇车祸而受重伤,12月21日在海德堡一家医院辞世,享年60岁。巴顿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相当多人支持“美国政府阴谋论”的说法,事情真相至今未能盖棺定论。
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国著名军事家,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他因在菲律宾战役中的表现获颁荣誉勋章,和父亲小阿瑟•麦克阿瑟是史上第一对同时获得荣誉勋章的父子。
纵观麦克阿瑟的一生,确实不同于美国历史上任何其他一位将领。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后来又成为美军中最年轻的少将和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他是惟一一位参加过世界上三次重要战争的美国将军。同时,他也是对太平洋地区影响最深的美国人。在占领日本期间,他全面推行民主改革,对日本战后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麦克阿瑟一生说话无数,但其中最有号召力的一句仍然是“I came to and I shall return”。这位将军一生中最得意的是二战在他手里终结,是他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主持了日本的受降仪式。但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的朝鲜战争中,他由于跟杜鲁门的战争政策产生分歧,最终被解职,可叹英雄迟暮。
哈尔西
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美国海军司令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地区指挥多次战役并获得胜利。
哈尔西的先辈中有许多人与海军有关,1900年,正是因为他的母亲再三恳求威廉•麦金莱总统,使他获得了保送资格进入美国海军学院,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位美国海军将领。
日本突袭珍珠港期间,哈尔西率领的第8特混舰队因突遇狂风,延误了一天返回珍珠港,因此逃过一劫。得到珍珠港遭偷袭的消息后,哈尔西奉命劫击日本攻击舰队。但因情报错误,使他的舰队向珍珠港以西追击,这无疑又挽救了哈尔西和企业号。到了1942年10月中旬,瓜达卡纳尔岛战事形势对美军极为不利,尼米兹任命哈尔西为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指挥该区的盟国陆海空三军。在瓜岛随后的一系列消耗战中,美军占据了上风,日军被迫撤离,罗斯福总统亲自向哈尔西发出贺电,他随后晋升为海军上将。此后,日军在哈尔西的战区接连受挫,最终宣布无条件投降,投降仪式就在哈尔西的旗舰“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
哈尔西因作风勇猛而获绰号“蛮牛”,因为人随和又被称为“水兵的海军上将”,是二战中美军人气最高的将领之一,深受部下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