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观察室》第二十七期 全能近战——工兵铲
在现代战争的战场上,枪械炮弹等现代兵器已经成为了克敌制胜的主要选择,相比起古代近身搏杀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但是,近战兵器虽然已经推出了正面战场的舞台,却逐步演变成了以功能性为主杀,敌效果为辅的士兵装备,比如常见的瑞士军刀、M9多功能刺刀等等,但是在中国战场上,极具农耕特色的铁锹却成为了另世界刮目相看的士兵近战装备选择,这是为什么呢。本期《火线观察室》九游九游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全能近战工具——铁锹
一、现实是世界中的铁锹
说道铁锹,很多人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件东西一定是下地干活用的很长的铲子,铁铲作为农民所使用的农耕器械至今已有不同形式、材质、作用“铲”出现,只要是有需要挖地的地方都可以见到铲子的身影,而铲因为其特殊的外观与使用方式,也逐渐演变出了兵器这一分支。
中国商代有青铜铲,战国时期开始用铁铲。铲也是当时百姓和僧侣随行的武器。铲头一般是铁制,但杆有木或铁制两种。铲长六七尺。其中头长一尺二寸,扁平的呈弯月形,月牙朝上,刃薄而锐,向后渐丰厚,底部有一套筒与柄连接。铲柄尾部装有钻,可作刺点用。有的铲头,底部两角各凿一孔,上套粗大铁环,舞动声声作响,以增威势。主要击法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拨、劈、冲、摇等。有童子拜佛、乌龙摆尾、二郎担山、出山门等。演练时多走身法,风格别致,《水浒传》当中的鲁智深就是使用铲来当做自己的武器。
但是实际上,铁锹和铁铲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工具,铁铲的铲面弧度较小,相对于铁锹来说更为倾向于水平,而铁锹的面则是较大幅度的弯曲。相比去铁铲来说,铁锹由于弧度较大并且只有翻土这个非常单一的作用,而铁铲不仅能偶翻土,还有劈、削等多种用途,比铁锹来的更多元化。
并且,锹一般都是方形的头部,而铲则是尖头,这也是两者间最大的区别。那么,为什么在穿越火线手游当中,我们的所熟知的军用铁锹是尖头的呢。
军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军队中的工兵需要负责战场阵地的建设,比如建造工事、挖掘战壕等等任务,身上都会携带锤子、锹、铲、稿等等工具,但是这些东西由于体积较打重要较重,所以非常影响工兵的单兵负重,同样需要携带工具的伞兵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海湾战争中,美国的军方高层专门对士兵装备的进行了调查后发现,单兵负重大多超过了45公斤,其中包括锹、匕首、锤、锯、斧、钳等工具。这样的负重使得美军士兵非常头痛。而在国内单兵负重中,工具器材仍占很大比例,尤以空降兵为甚。
所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国专家都提出了将常见工具的功能进行整合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在国外率先进行尝试,瑞士军方于1886年研制出以小刀为原型的瑞士军刀,前苏联50年代就将AKM多功能刺刀列装部队,美国军方1985年向世界各国招标多功能军刺方案,1987年首批M9多功能刺刀问世。
而中国由于当时的国内环境问题,没有办法去配备这些较为尖端的多功能工具,并且由于锹是工兵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对锹的改进失败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军锹发展进程,经过了长达16年的研发及技术攻坚,我国第一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锹——“中国万能军锹”就这么诞生了。
回头一看,国外之所以研制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功能和用途仍未超越“锹”的功能概念,而中国万能军锹已经将锹、铲、稿、撬棍、锯、刀、开瓶器、开桶器、扭断器、扳手、锤子的十六种功能合而为一,一把军用铁锹可以胜任常规作战的所有需要,外加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士兵携带不仅方便,而且对负重影响很小,成为中国军警都必备的作战工具。
除此之外,为了方便的使用,军用铁锹除了有穿越火线手游当中传统的直握把,还有三角形的握把,方便了在湿滑环境下的使用。
二、游戏中的军用铁锹
在穿越火线手游当中,军用铁锹与尼泊尔一样是近战神级武器,具有大攻击范围高伤害的特点,重刀命中身体两刀即可将敌人击杀,而爆头仅仅只需要一刀即可完成杀敌。不过,铁锹的重刀的蓄力时间较长,需要我们掌握出手的正确时间才可以达成击杀,在重刀蓄力的时候,一般可以在对手靠近我们两个身位左右的距离时即可,如果你对出手时间掌握不是很好的话,建议不要主动出击,最好等待敌人主动靠近我们的时候再进行反击。
近战武器从原本的纯粹为了杀敌而配备士兵,演变成了如今为了为了在混乱的战场上更好的执行任务,而变的更加功能化、多元化,军锹固然是集大成者为一身,但是相比起M9军刀这样的小物件来说还是显得更加笨重,近战武器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我们就拭目以待吧。本期《火线观察室》就到这里了,如果想要知道更多有趣的武器资讯,请继续关注九游九游,我们下期再见。
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司联系,我司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