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所》他是厕所里研制火箭的“拓荒者”
他是孤胆探宇的“真壮士”,是零起步研究火箭的“拓荒者”。今天,是王希季院士的99岁诞辰,让我们祝他生日快乐!
王希季是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78岁那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共成立后的第三天,王希季在春城昆明出生了。他17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南联大机械系,毕业后在兵工厂工作。这期间“工业救国”的理想在他心中萌芽,他想成为一名电力工程师,为家乡建设发电厂。1947年他考入了美国佛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读博时,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了,他当机立断拒绝了美国政府的优厚条件,于1950年登上归国的轮船。要知道,当时回国留学生能享受到的报酬只相当于300公斤小米。
▲王希季在归国途中
(图源:央视网)
1958年,入党刚一个月的王希季被安排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报道,去了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将要负责火箭的研制。送火箭上天和在热电厂发电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为了祖国的发展,王希季毫不犹疑地答应了。
虽然没有搞过火箭,但“初生牛犊不畏虎”,王希季设计了以往没有人尝试过的液体推进剂。当时技术攻关是最难的,很多全新的知识点只能“现学现卖”,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给这支平均年龄21岁的团队授课。
经费不足,就把试验设备安装在厕所隔出来的小天井里,把战争中的废碉堡改成试车台;设备落后,就用手摇计算器计算弹道,算一条45天,计算纸堆起来半人高。
▲王希季向徐向前元帅汇报工作
(图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三个月后,由王希季团队研制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T-7M”成功发射,短短的8公里飞行距离,却是我国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1965年,王希季再次被委以重任:研制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考虑到当时没有现成的导弹能改造,求真务实的王希季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结合、液体与固体推进剂火箭结合的方案,这就是后来的”长征一号“。
1970年的成功发射,也说明“长征一号”的运载能力比当时其他国家第一发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之和还大。
▲王希季在卫星总装现场
(图源:《王希季院士传记》)
随后王希季又在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设计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由返回舱和仪器舱组成的采用弹道式返回方式的大返回舱方案,充分利用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迄今,以此方案为基础的返回式卫星仍是我国平均研制周期最短、成功率最高的卫星系列。
“其实我并无过人的胆识,只不过是对认定该做的事情不惜承担风险罢了。”生命虽有限,创新却无穷,祖国的科研路上,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探索寰宇的未知黑暗,因他透出漫天的指路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