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妖怪GO》33个国家下载第一 但多是差评
回顾本周,热点依旧集中在《口袋妖怪GO》上。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地上线取得爆发后,《口袋妖怪GO》已经开始陆续在其他国家地区上线,现已登陆33个国家下载榜榜首,19个国家畅销榜榜首,然而有人却发现它的评论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差评。它的爆红背后是IP还是游戏玩法?给今后的游戏行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多差评?
不得不说《口袋妖怪GO》是一款神奇的游戏,拿下了诸多之最。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上线之后,近两天直接登上两国下载榜、畅销榜榜首,并且出现大量的段子引爆了社交圈。同时,中国大量玩家翻墙而入,直接挤爆服务器。一时间各大网站、公众号、朋友圈中充满了《口袋妖怪GO》,就连平时不怎么玩游戏的朋友都开始谈论起来。随后在美国地区上线后更甚,一天之内直接登上美国双榜榜首,成为有史以来最快登顶的手游,超过《皇室战争》。有数据称,《口袋妖怪GO》在美国的DAU达到2100万直逼Twitter,超过60%的人每天使用。
现在,《口袋妖怪GO》终于开始大范围上线,已经登录全球33个国家,而且几乎各地都是上线当天直冲免费榜榜首。从目前的成绩来看,《口袋妖怪GO》已经拿下全球33个国家下载榜榜首以及全球19个国家畅销榜榜首的成绩。据Superdata预测,《口袋妖怪GO》上线一周获得超过1400万美元的收入,并且让任天堂的股价大涨65%,任天堂在东京交易所的股价接近25000日元。
《口袋妖怪GO》上线后任天堂市值大涨
成功背后:IP、玩法、社交媒体缺一不可
对于这款游戏的成功背后的因素,其实游戏陀螺之前也曾经分析过在于其IP和玩法,而实际上,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社交媒体的推动,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里的IP其实包括任天堂这个IP和Pokemon的IP。
任天堂作为创造了马里奥、宠物小精灵、塞达尔传说等游戏的公司,在全球玩家的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虽然任天堂并不是《口袋妖怪GO》的开发商,但是其自从去年正式公布进军手游,放出《口袋妖怪GO》的宣传片开始,这个家用游戏大厂的一举一动就已经成为移动游戏开发者们的焦点。其之前推出的《Miimoto》,与其说是手游,更像是一款社交软件,而实际上这个应用也被归类为“娱乐应用”,所以,《口袋妖怪GO》才是任天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手游。
但是单凭IP的力量,其实不足以将这款游戏推向巅峰。且不论这个系列在3DS等游戏机上的销量,至少在手游上,从来没有如此备受瞩目过。之前其实也曾经有多款使用精灵宝可梦 IP的手游推出过,包括《ポケモンコマスター》(口袋妖怪棋盘大师)、《Camp Pokémon》(口袋妖怪大本营)、《ポケとる》(口袋妖怪方块手机版)等等正版游戏,它们虽然都有正版IP,却大多成绩平平,因为玩法并没有太大的亮点,多为休闲益智类。而此次的《口袋妖怪GO》却结合了一种新的玩法。
《口袋妖怪GO》和其他手游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加入了AR元素,结合IP,做成了以收集、对战为主模式玩法。不过,其实这种玩法很早之前就已经诞生,任天堂在多年前也在3DS上尝试过AR玩法,利用摄像头拍摄AR卡片来玩,包括打靶子、移铁球、涂鸦、钓鱼等多个小游戏,而当时的技术甚至比现在一般的AR卡片更为高级。之后在移动平台的则是《Ingress》这款游戏,玩法和《口袋妖怪GO》类似,但更加单一。这两款游戏虽然一时间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却都没能像《口袋妖怪GO》这样在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所以,时机很重要。
《口袋妖怪GO》赶上了好时候发布,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和AR概念的爆发,带动了很多周边甚至不相关的行业进入,也催生了很多VR/AR相关公司。如果早几年这样一款游戏发布,或许只会引起游戏圈的关注,而现在这个时候上线,则受到了VR相关的科技行业、关注VR的企业以及游戏行业等多方面的关注。
社交媒体的疯狂传播也是游戏迅速被扩散开来的主要原因。由于有了各种段子,去警察局抓小精灵、上班抓小精灵、播新闻时抓小精灵、少年为了抓小精灵跳下天桥、国内玩家挤爆服务器等等,各种段子不断发酵,加上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公众号以及朋友圈的传播,让这个游戏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成为了一种社交。
口袋妖怪在全球的话题数直线上升,就连被墙掉的国内的搜索指数都达到了峰值,在百度搜索“口袋妖怪GO”会出现171万条结果,从7月7日开始骤增,7月11日搜索达到将近5.8万的峰值。
在记者看来,这款游戏的成功背后,以上这些因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口袋妖怪GO》带来的是什么?
在记者看来,这款游戏带来的是一种新玩法的爆发和新的商业模式。
《口袋妖怪GO》仅仅上线数日,在应用商店就已经可以搜索到类似的游戏,被冠以AR+LBS这样的关键字。或许这些游戏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人想到,并且开发出来,但是在这个概念爆发之前并没有多少人关注到AR手游,因而即便上线也没有获得好的成绩。《口袋妖怪GO》成为了这类游戏的爆点。
当然,当一种方式被验证可行之后,随之而来的或许就是大量的换皮、抄袭产品了,或者也会衍生出加入AR元素的其他玩法,总之,这给既有游戏产业带来的一种新的创新方向。
另外就是新的商业模式。现在手游大多为付费下载、内购以及广告三种收入。《口袋妖怪GO》带来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由于需要结合线下,用户需要到特定的Pokestop捕捉小精灵,所以每一个点都会聚集大量的人流,曾经有一个披萨店就是因为被设定为Pokestop,店内营收增加了75%。
而官方现在也在试行这种模式,零售商可以购买在地图上的赞助位置成为游戏中的Pokestop或者“道馆””,玩家在定制版谷歌地图上寻找“Pokestop站”和“道馆”,引导到现实世界的位置。Niantic CEO约翰•汉克(John Hanke)表示,将按照“单次访问成本”向广告主收费,这类似于谷歌搜索广告的“单次点击成本”收费模式。
这个做法其实在《Ingress》上被验证过,《Ingress》也会将游戏中的Portal设置在Lawson便利店、伊藤园自动贩卖机等地方,提高了这些商铺的收益。
《口袋妖怪GO》意外的问题:三分之一差评
《口袋妖怪GO》光鲜亮丽背后,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在App Annie上这款游戏的评价出乎意料的低,整体评分只有3.2分,8万多条评论中,1、2星差评占了3万多条。游戏无法正常加载、捕捉小精灵时突然死机、不支持在4S上运行、GPS定位不准等等各种问题频现。游戏虽然更新过一次版本,不过这些问题似乎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
一款手游的成功,除了游戏本身质量好之外,运营能力或许直接决定其是否能够长久走下去。不论是《皇室战争》、《梦幻西游》还是其他手游,都离不开强大运营团队在背后支撑。尤其在日本,游戏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不衰,全靠和其他手游联动、线下活动等频繁的活动来维系用户的粘度。此外,突发事件的应对,玩法安抚等等都需要靠运营来协调。
Niantic从2015年8月脱离谷歌,正式成为一家独立的游戏公司,之前曾经推出过AR游戏《Ingress》和位置发现应用《Field Trip》,两款都基于谷歌地图。《Ingress》与其说是游戏,其实可玩性并不大,以各个名胜古迹或地标位置为据点,用户之间相互争夺抢占。其实和现在的《口袋妖怪GO》极其类似,只是这款使用了任天堂的IP,将其中的地理据点换成了小精灵。而现在也出现了觉得《口袋妖怪GO》玩法过于简单的声音,主要玩法集中在收集、对战(需要达到5级)上。
虽然并不是怀疑Niantic的运营能力,但事实上严格来说Niantic并没有真正运营过一款“普通”的手游。
此外,对于游戏本身,其实也存在玩法自身带来的一些问题——必须在外面活动。这对于懒癌患者来说无法构成足够的动力,比如笔者。第一次玩的时候兴冲冲地跑到楼下去抓(中午12点多顶着烈日),手机烫到可以直接拿来摊鸡蛋,但当Get到第一只小火龙时难以抑制地兴奋。可是当游戏玩法一直持续不断的收集,抓小精灵时,现在却完全没有想动的冲动了,更多的是在坐车的时候在车上抓几只,而一位朋友更夸张,下载瞬移版直接在家里抓(不得不佩服国内这帮破解者)。
也就是说,这款游戏设计的初衷成为最大的局限,而这可能导致用户很快流失。